新縣、舊縣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5-31 23:02:35
在前云臺山北麓,有一個縱深4公里,橫跨10公里,海拔300米的小鎮。它是從新浦去港口的必經之地。這個鎮就是開發區朝陽鎮。這里,青山環繞,綠樹依依,集體、民營企業林立,滿眼都是紅頂白墻的農民新式小樓房。
鎮駐地在新縣。這新縣,曾經是縣嗎?既稱新縣,那還有舊縣嗎?回答是肯定的。從時間上來看,這新縣、舊縣的歷史比古鳳凰城(今南城)、古海州城都要早。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淺說一下這個小鎮中的新縣、舊縣在大約1600~2000年前的那一段滄桑變遷吧。
小鎮中的古城址
新縣街(1987年撤鄉建鎮前為新縣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落。據“朝陽遺址”出土文物顯示,早在7400~6400年前,我們的先民們便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并傳播著東夷文明。唐代在中國求學的日本和尚圓仁在歸國前曾沿著崎嶇的山間古道路過這里,并到興國禪寺進香。明清時,是聞名的“東海十八村”之一。這里60歲以上的人們都還記得,新縣朝東街北,從朝陽會堂門前至煤球廠,再到新縣小學后院,隆起一條高高的土嶺,兩端約成90度角向南延伸。這就是《江南通志》上記載的“城址尚存”的新縣城遺址。據《朝陽鎮志》、《朝陽旅游文化史叢·新縣城》記載,此城東西長約500米,南北長約100米,平均高度3.5米左右,頂寬約為5米,城門就在街中心南北走向的朝陽路上。該城全部用黃土夯成。多少年來,嶺南嶺北已經形成約定成俗的名字,即將嶺南稱為城南或城里,將嶺北稱為城外或城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城形猶見,頂部雖被墾為農田,但基本形狀未變。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因集體取土才夷為平地。另據一些老人回憶,在城北門東面的城頭上,原有兩門土炮,炮口向北,直到日本鬼子入境才拆除。從居民區分布上來看,以朝陽會堂至新縣小學現址后院為線,線南居住密集,而線北則相對稀少,在“文革”前則是空曠的農田。在此筑城,從選址角度來看是合理的。
“兩縣”之外還有縣
這一“地址尚存”的新縣城建于哪朝哪代?是哪一級官府的城?這里有句土話叫“葛藤打根抽”,說新縣及新縣古城的來龍去脈,必先說舊縣,因為它們是一廢一建的關系。按舊志書上提供的,古朝陽地盤上的新縣、舊縣,都與南北朝時宋明帝僑置青翼二州關聯較大。
說起宋明帝僑置青翼二州,那還得先說一下新縣、舊縣以外的古朝陽地盤上的另一個縣——贛榆縣。它是泰始初(465~470年間)宋明帝來郁洲后最先僑立的青州府所在地!端螘·州郡志》對此有明確記載:“明帝失淮北,僑立青州于贛榆縣,屬東?。”關于這個贛榆縣的起源,《東晉疆域志》有介紹:“東?,漢置,東晉領縣可考者三。”其中贛榆便是其一,它是秦置的舊縣。這個贛榆縣,并不是今天的贛榆縣,正像喬紹傅考漢時贛榆時所說的:“贛榆非今之贛榆,乃郁洲之東?h也。“《元和郡縣圖治》也說“東?h本漢之贛榆縣也。”東漢和兩晉時,古朝陽均為其轄地。西晉時,又將贛榆縣治所移于艾不城。這個艾不城在哪?張才甫的《云臺補遺》有明確交代:“在新縣東山6里,石觀音頂。”
對于艾不城的來歷,《太平寰宇記》記述說:“相傳田橫避難(郁洲),使(漢將)艾不所筑,晉移贛榆縣于此,目前該城還遺有城址。”直到泰始7年(470)東?h正式成立時,“割贛榆縣,置郁縣(《宋書•州郡志》)”,這個贛榆縣治乃至青州府治才結束它的使命。
搭山下的東海舊縣
東海舊縣作為特指的名詞最早出現在《江南通志》上:“相傳云臺有東海舊縣、東海新縣。舊縣相傳已沉入海中,新縣即新縣村也。”而明人顧乾的《云臺山志》則明確地點明這一東海舊縣的名稱及方位:“搭山,在孝婦祠西北二里…東?h治立于此。“而清道光年間的謝元淮的《云臺新志》,則明確交代了這一東海舊縣乃至東海新縣作為縣治所的具體年間:“郁洲為南北朝時為郁縣、都昌、安流、廣饒縣志噎噎《通志》所載,新縣、舊縣當為郁縣、都昌治所耳。”以上記述表明,搭山下有一個舊縣治所,這個舊縣治所和東漢、西晉時的贛榆縣一樣,都是古東?h的前身。清道光年間的《云臺補遺》則為這一“沉入海中”的東海舊縣的存在提供了具體的物證:“光緒八年,里人張克敏在虎山前鑿海塘,至五尺深,見街道,寬丈宰,皆條石所鋪;⑸皆诖钌綎|,其為舊縣沉沒無疑。”在民間,也有《石花縣沉新縣建》的傳說,說這個石花縣在黃圩。在搭山附近,今有兩個黃圩,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北,垂直距離均為4公里。這個傳說與史載大體吻合。本世紀初出版的由周文軍主編的《云臺山資源經濟》一書在介紹搭山時就稱“據傳原為石花縣塌陷而成。”那這個舊縣當時叫什么縣呢?還是請看一下這一段的歷史吧。南北朝時期,烽火不斷,其時“縣無劃一之境,紛紜虛置,忽并忽分”。從劉宋泰始2年(466)僑青翼二州于此(《方輿紀要》)到泰始7年(471)東?h名正式出現那幾年間,先后建起來的都昌、郁縣、安流等縣其實都是一個縣。其中的都昌縣,據《南齊書•州郡志》載,它是沿用了漢代的名字,用了時間不長,又改為郁縣,接著又改成安流縣。從時間上來看,這搭山下的東海舊縣當是都昌縣。
舊縣沉,新縣建
正如《江南通志》所載的,這個舊縣后因海漲而“沉入海中”,F代考古發現,連云港海域在4000~5000年前,海平面總體上是逐年下降的,而到2000年前前后,在這種下降的總趨勢中,又有幾次回潮式的上升。搭山下的這個東海舊縣,正趕上這時的回潮式上升,因而便成了殉葬品。就是現在,站在新港城大道朝陽汽車站東側北望搭山、虎山前這片開闊地帶,就像站在一座高堤上看湖泊,上下高差將近20米。直到清咸豐年間,這一帶還是連云港海峽五羊湖西岸。民國年間,當地人曾在這里挖出石碑、船用錨鏈、旗桿斗等物。1976年,南京博物院曾專程在該鎮打溝觀察,挖出陶片1000多片。這些,進一步證實了這里曾有一次不短的海浸過程。正是這次海浸,完成了舊縣、新縣交替過程。
本文開頭介紹的那座土城就是舊縣之后的古東?h前身的新治所。正如一些史料所介紹的:“新縣相傳為東?h治所,城址尚存。新縣治即新縣村地。泰始7年(471),東?h在這里正式成立。然而,好景不長,到這里沒幾年,這里同樣面臨海浸危險,不得不拋下土城,另覓新縣址。于是,在新縣南約20公里的鳳凰城另建新城。元徽年間(473~476),東?h治正式遷至鳳凰城。
現代新縣曾五為縣一級政府駐地
其后的1500多年間,新縣一直是海屬地區的一個重鎮。其轄地比現在的朝陽鎮大得多。如民國初期的新縣鄉所轄范圍為:以新縣為起點,東至楊家溝12里,吳庵東嶺向華蓋山西13里,黃九埝東石人5里;西至猴石嘴10里,張圩12里;南至清風頂海寧寺10里;北至大海10里。“民國和建國初,新縣也一度成為縣一級政府駐地。具體為:民國35年(1946),為連云市第二區公所駐地;1948年,為新海連特區行政公署云臺辦事處駐地;1949年8月,為新海連特區專員公署前云區公所駐地;1949年10月,為山東省新海連市云臺區政府駐地;1953年1月,為江蘇省新海連市云臺區政府駐地。古朝陽地盤上的新縣、舊縣乃至贛榆縣,盡管為縣時間不長,卻是云臺山區地區迄今可考的最早的縣級政權所在地,又是古東?h的誕生地,它在維護一方穩定,推進社會進步,促進生產力發展等方面功不可沒。數千年間,這里更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存。如東夷民族的鳥圖騰摩崖石刻;小團山的遠古星象圖;被南京博物院四次發掘的朝陽遺址;楚漢相爭時漢將艾不追齊王田橫所筑之城要要要艾不城;漢天鳳年間(公元14)瑯琊(今贛榆、日照間)農民起義女英雄呂母屯兵之處要要要呂母崮;在港城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宗教建筑--北海觀音寺、興國禪祠、漢東海孝婦祠等等。這些,有待于我們的文史工作者進一步地去發掘、研究,以更好地服務于港城的經濟文化建設。
(摘自《連云港史志》作者:伏廣喜)
版權所有:中共東?h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東?h地方志辦公室
地址:東?h牛山街道晶都大道1號縣行政中心A-916 電話:0518-87281909
郵箱:dhxszw@126.com 備案號:蘇ICP備13011393號
地址:東?h牛山街道晶都大道1號縣行政中心A-916 電話:0518-87281909
郵箱:dhxszw@126.com 備案號:蘇ICP備130113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