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人口密度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5-19 12:03:42
全省人口密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江蘇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2人。到1990年底,每平方公里達到660人,比1949年增長92.98%。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每平方公里高541人,在全國省、自治區中居第一位。
1949—1958年,全省人口密度增長較為均衡,由342人增至415人,絕大多數年份每平方公里增加的人數均在7至9人。1959—1961年,受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的影響,全省人口密度由418人減少至414人,1959年增加3人,1960年減少4人,1961年至1960年相比無增減。1962年,由于人口自然增長的補償性回升,人口密度增長幅度加大,1962年比1961年增加8人,到1971年全省達到523人,這10年是江蘇人口密度增長較快的時期,除1964年外,每年增加的人數達到11—13人。1972年以后,由于在城鄉普遍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密度增長速度開始下降,到1990年達到660人,18年共增加了100人,增長18.62%,1972—1986年人口密度每年遞增4—7人,1987年后稍有回升,年增加8—9人。江蘇省1949—1990年人口密度變化見表3-7。
1949—1990年江蘇省人口密度
表3-7
人/平方公里
年份 人口密度 比上年增減 年份 人口密度 比上年增減
1949
|
342
|
—
|
1970
|
512
|
13
|
|
1950
|
349
|
5
|
1971
|
523
|
11
|
|
1951
|
356
|
7
|
1972
|
530
|
7
|
|
1952
|
364
|
8
|
1973
|
537
|
7
|
|
1953
|
372
|
8
|
1974
|
542
|
5
|
|
1954
|
379
|
7
|
1975
|
549
|
7
|
|
1955
|
388
|
9
|
1976
|
556
|
7
|
|
1956
|
399
|
11
|
1977
|
562
|
6
|
|
1957
|
408
|
9
|
1978
|
569
|
7
|
|
1958
|
415
|
7
|
1979
|
574
|
5
|
|
1959
|
418
|
3
|
1980
|
579
|
5
|
|
1960
|
414
|
-4
|
1981
|
586
|
7
|
|
1961
|
414
|
0
|
1982
|
593
|
7
|
|
1962
|
422
|
8
|
1983
|
598
|
5
|
|
1963
|
433
|
11
|
1984
|
602
|
4
|
|
1964
|
440
|
7
|
1985
|
606
|
4
|
|
1965
|
451
|
11
|
1986
|
611
|
5
|
|
1966
|
463
|
12
|
1987
|
619
|
8
|
|
1967
|
474
|
11
|
1988
|
628
|
9
|
|
1968
|
487
|
13
|
1989
|
637
|
9
|
|
1969
|
499
|
12
|
1990*
|
660
|
23
|
|
注:1990年增加過多是由于自1982年以來歷年出生人口累計補報的結果。
資料來源:《江蘇統計年鑒(1991)》,中國統計出版社,1991年版。
2. 地區人口密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的四次人口普查的統計資料,1990年與1953年相比較,人口密度增長速度較快的地區(以省轄市為單位,包括所轄縣)有淮陰市、徐州市和連云港市,分別增長118.53%、100.83%和100.74%;其次為鹽城市和南京市,分別增長99.61%和97.26%;增長較慢的有揚州市和南通市,分別增長50.70%和51.26%。從人口密度數量增加看,可分為二大地區:第一為南京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南通市,每平方公里增加的人數在300—400人之間;第二為蘇州市、連云港市、淮陰市、鹽城市、揚州市、鎮江市,每平方公里增加的人數在250—300人之間。1990年,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南通市和無錫市,每平方公里人口數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數299人和262人,人口密度最低地區是淮陰市,低于全省平均數153人。在11個省轄市中,超過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還有南京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揚州市、鎮江市,低于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有連云港市、鹽城市。詳見表3-8。
江蘇省歷次人口普查各市人口密度
表3-8
人/平方公里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1990年比1953年市區增長(%)
全市 市區 全市 市區 全市 市區 全市 市區
南京市 402 1059 511 1780 689 2169 793 2659 151.1
|
無錫市 586 1288 640 1556 824 2047 922 2553 98.2
|
徐州市 361 1811 425 2747 605 3430 725 4178 130.7
|
常州市 435 1425 530 1909 681 2667 745 3360 135.8
|
蘇州市 400 2382 488 3044 622 4218 665 4956 108.1
|
南通市 634 1029 732 1239 918 3232 959 3926 281.5
|
連云港市 271 226 316 310 454 522 544 665 194.3
|
淮陰市 232 208 309 416 447 1055 507 1273 512.0
|
鹽城市 259 303 332 475 469 698 517 792 161.4
|
揚州市 501 1083 506 1385 720 2532 755 3083 184.7
|
鎮江市 403 844 468 1052 627 1834 678 2304 173.0
|
注:全市包括市轄縣。各市數據按調整后的現行行政區劃計算。
資料來源:《江蘇省人口統計資料匯編》,江蘇省人口普查辦公室、江蘇省公安廳、江蘇省統計局編,1986年。
《江蘇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匯總資料》,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市人口密度
1990年11個省轄市(不包括所轄縣)中,蘇州市人口密度最高,為4956人,最低的是連云港市和鹽城市,分別為665人和792人,高低相差6.5倍。與1953年相比,人口密度超過1000人的市由7個增加到9個,超過2000人的由1個增加到8個;增長速度除無錫市較低(98.21%)外,其余各市增幅都在1倍以上,其中淮陰市增幅最大,為5.1倍。資料見表3-8。
4. 縣(市)人口密度
1953年,全省平均每平方公里300人以下的縣有17個,占當時總數(58個縣)的29%,其中江浦、盱眙、大豐三縣不足200人;300—500人的有30個,占總數的一半以上;600人以上的縣有6個(江陰、靖江、泰縣、海門、無錫、泰興),占總數的10%,其中超過700人的僅江陰一縣。1982年,每平方公里300人以下的縣從1953年的17個減少到3個,300—500人的縣從30個減少到20個,600人以上的縣從6個增加到23個,其中超過700人的縣有16個,江陰縣高達1000人以上。1990年,每平方公里300人以下的縣3個,300—500人的縣減少到12個,600人以上的縣增加到40個,占全省總數的62.5%,其中1000人以上的縣增加到4個,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縣有37個。最高的泰州市超過2000人。詳見表3-9。
1990年江蘇省各縣、市人口密度
表3-9
人/平方公里
按人口密度分組 縣(市)別 (人口密度)
300人以下 洪澤縣(165) 盱眙縣(298) 金湖縣(264)
300—499人 江寧縣(450) 江浦縣(393) 六合縣(475) 溧水縣(375) 東?h(451) 灌云縣(499) 泗洪縣(397) 響水縣(389) 射陽縣(365) 大豐縣(321) 高郵縣(420) 句容縣(422)
500—599人 高淳縣(543) 宜興市(527) 新沂市(557) 金壇縣(544) 溧陽縣(513) 漣水縣(571) 濱?h(561) 東臺市(513) 丹徒縣(522)
600—699人 豐縣(659) 銅山縣(608) 睢寧縣(655) 邳 縣(698) 太倉縣(697) 吳江縣(652) 昆山市(618) 如東縣(645) 贛榆縣(677) 淮陰縣(623) 灌南縣(617) 沭陽縣(654) 宿遷市(616) 建湖縣(690) 寶應縣(602) 邗江縣(671) 儀征市(617)
700—799人 武進縣(757) 吳 縣(712) 泗陽縣(704) 淮安市(726) 阜寧縣(736) 江都縣(795) 興化市(717) 丹陽市(765)
800—899人 無錫縣(887) 張家港市(816) 海安縣(878) 泰縣(897) 揚中縣(826)
900—999人 沛縣(917) 常熟市(908) 如皋縣(957) 啟東市(940) 靖江縣(928) 泰興縣(969)
1000人以上 江陰市(1131) 南通縣(1103) 海門縣(1061) 泰州市(2218)
資料來源:《江蘇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匯總資料》,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53年人口普查和1982年人口普查時江蘇省人口密度見圖3-4、圖3-5。
圖3-4 1953年江蘇省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圖3-5 1982年江蘇省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 鄉(鎮)人口密度
1985年,江蘇省有關部門采用抽樣的辦法,根據全省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分別選取了吳江、江陰、溧水、海安、鹽城郊區、宿遷、沛縣等7個縣(區)(長江以南地區3個,長江以北地區4個),共190個小城鎮進行了普查。調查的7縣190個小城鎮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620人,其中,吳江縣23個小城鎮為15031人,比平均數高9411人;江陰縣28個小城鎮為6649人,比平均數高1029人;溧水縣16個小城鎮為6171人,比平均數高551人;海安縣42個小城鎮為8916人,比平均數高3296人;鹽城郊區25個小城鎮為3634人,比平均數低1986人;宿遷縣30個小城鎮為2973人,比平均數低2647人;沛縣26個小城鎮為6558人,比平均數高938人。地處長江以南的吳江縣、江陰縣和溧水縣以及海安縣與地處蘇北灌溉總渠以北的宿遷縣和沛縣相比,建制鎮區總面積和鄉鎮區總面積都要小,而工作、生活在鎮區內的人口相對聚集,反映在人口密度上,最高的吳江縣平均人口密度是最低的宿遷縣平均數的5倍。7縣(區)的鄉鎮人口密度見表3-10。
1984年部分縣(市)所轄鎮區人口密度
表3-10
地區別 鎮區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合計 平均(5620)
吳江縣小計 平均(15031)
縣城鎮 松陵(16371)
建制鎮 盛澤(16157) 同里(10794) 震澤(18128) 黎里(14638) 平望(16544) 蘆墟(15289)
鄉 鎮 八坼(16263) 菀坪(15724) 屯村(10703) 莘塔(8578) 北厙(18546) 金家壩(14197) 梅堰(10135) 壇丘(10853) 南麻(9844) 八都(9459) 橫扇(19448) 七都(34567) 廟港(9896) 銅羅(18331) 青云(18946) 桃源(26847)
江陰縣小計 平均(6649)
縣城鎮 澄江(7158)
建制鎮 青陽(4512)
鄉 鎮 璜土(12458) 石莊(6136) 西石橋(9743) 利港(9042) 申港(10499) 夏港(10846) 月城(11344) 馬鎮(4466) 璜塘(3141) 峭岐(9945) 桐岐(4463) 長壽(10952) 華士(4356) 周莊(4487) 陸橋(7505) 新橋(4368) 文林(18944) 長涇(8324) 顧山(11176) 北國(16189) 河塘(7229) 祝塘(4190) 南閘(8372) 云亭(6152) 山觀(7021) 長山(6511)
溧水縣小計 平均(6171)
縣城鎮 在城(10376)
鄉 鎮 白馬(8876) 東廬(1842) 共和(10917) 東屏(7737) 柘塘(3695) 烏山(7974) 群力(12416) 洪藍(6167) 石湫(8045) 明覺(5595) 漁歌(10808) 孔鎮(4394) 和鳳(3559) 晶橋(5153) 云鶴(2901)
海安縣小計 平均(8916)
縣城鎮 海安(16496)
建制鎮 曲塘(11957) 李堡 (8704)
鄉 鎮 老壩港(4055) 舊場(6575) 角斜(5808) 沿口(6320) 曹園(4091) 丁所(7760) 西場(9015) 壯志(8780) 新生(5778) 韓洋(5631) 北凌(4403) 大公(8729) 立發(4925) 南屏(11104) 海南(8633) 田莊(2969) 隆政(6553) 海北(9130) 古賁(7370) 章郭(5676) 雙樓(9259) 胡集(5505) 李莊(7624) 花莊(3982) 青萍(6560) 仁橋(7754) 營溪(10183) 王垛(9717) 雅周(5362) 張垛(9185) 南莫(9201) 鄧莊(5909) 沙崗(6289) 白甸(6787) 雙溪(5094) 瓦甸(14485) 仇湖(8426) 墩頭(15153) 烈士(12908)
鹽城郊區小計 平均(3634)
建制鎮 秦南(5016) 龍崗(5222) 大岡(2629) 伍佑(4142) 南洋(3031) 新興(3673)
鄉 鎮 大縱湖(2133) 北龍港(4087) 樓王(3377) 學富(2796) 義豐(2962) 尚莊(3739) 葛武(2489) 北蔣(2673) 河夾寺(4988) 鞍湖(7549) 永豐(4199) 張莊(3733) 潘黃(7243) 馬溝(4665) 郭猛(4686) 岡中(2879) 便倉(3178) 步鳳(2348) 青墩(16772)
宿遷縣小計 平均(2973)
縣城鎮 宿城(4730)
鄉 鎮 井頭(3812) 雙莊(983) 耿車(3716) 支口(3339) 曉店(897) 蔡集(2217) 王官集(2279) 皂河(2047) 趙埝(3128) 黃墩(2360) 駱馬湖(5853) 三棵樹(2025) 埠子(2122) 龍河(5362) 羅圩(1990) 南蔡(4376) 洋北(2354) 卓圩(1866) 陸集(5282) 仰化(3022) 大新(2668) 丁嘴(2754) 關廟(3332) 曹集(1141) 塘湖(7080) 侍嶺(1468) 來龍(2497) 新莊(1675) 保安(2579)
沛縣小計 平均(6558)
縣城鎮 沛城(7116)
鄉 鎮 龍固(9424) 揚屯(5899) 大屯(7103) 郝集(6434) 湖屯(11494) 鹿灣(4820) 胡寨(4497) 魏廟(3946) 五段(8589) 張莊(5796) 崔寨(15030) 張寨(6469) 唐樓(5858) 孟莊(2551) 敬安(8090) 河口(5805) 棲山(4327) 王店(5792) 閻集(3460) 鹿樓(7895) 鴛樓(2525) 朱寨(6240) 安國(5518) 朱王莊(4653) 湖西(5209)
注:①“小城鎮”包括建制鎮(含縣城鎮)和鄉政府的所在地的鎮,這二種鎮的鎮區包括鎮區內的農村。
②“鎮區總人口”是指主要工作、生活在鎮區范圍內的人口,包括:工作、居住在鎮上的“在鎮人口”和工作、學習在鎮,而居住在鎮外的“擺動人口”。
資料來源:《小城鎮區域分析》,江蘇省小城鎮研究課題組、江蘇省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370頁。
(二)自然區域人口密度
1. 黃淮平原,又稱淮北平原位于蘇北灌溉總渠以北,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為黃河、淮河及其支流沂、沭、泗諸河沖積而成。省內的黃淮平原由黃泛沖積平原——黃淮三角洲、沂沭河洪積沖積平原和洪澤湖盆地組成。這里,為計算方便起見,將北部低山丘陵(包括云臺山地、馬陵山地和相山山地)并入這一地區。合計面積34855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33.97%。1953年人口普查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15人,屬全省人口較稀疏區。隨著人口數量的大規模增加,人口密度到1982年人口普查時增加到519人。以后,雖然人口增長速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1990年人口普查時整個地區人口密度仍達到602人,比1953年增加287人,成為全省人口稠密區。
2. 江淮平原 南北介于通揚運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東至串場河,西連盱眙、金湖、儀征、六合低山丘陵。整個地區13725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3.38%。江淮平原一直是全省人口較稠密區。1953年人口普查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35人,后增加較快,到1982年達到666人。進入80年代,人口增長速度減緩,1990年人口密度為714人/平方公里。
3. 濱海平原 為串場河以東、南北介于東串場河和射陽河之間的海積平原,主要由古代黃河奪淮期間的泥沙淤積形成。地區面積9307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9.07%。一直是全省的人口稀疏區。1953年人口普查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59人,在各自然區域中最低,后由于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密度有所增加,1990年人口普查時達到429人/平方公里,但在各區中仍是最低。
4. 長江三角洲 位于省區南部,東臨黃海和東海,頂點在鎮江和揚州附近,由長江、錢塘江共同沖積而成?v橫交錯的水道和星羅棋布的湖蕩使這一地區成為著名的江南水鄉。面積23403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22.81%。一直是全省人口最稠密區。1953年人口密度為593人/平方公里,由于人口增長速度相對較慢,特別是70年代、80年代,人口增長速度的減慢,使得人口密度增加較少,到1990年人口普查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89人,雖在各自然區域中仍屬最高,但僅比1953年增長49.9%。
5. 西南低山丘陵位于省區西南部,由寧鎮山脈、茅山山脈、老山山脈和宜溧山地構成這一地區的地形骨架,面積19128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8.64%。自1953年以來一直為人口較稀疏區。每平方公里人口數,1953年為308人,1982年增加到531人,到1990年人口普查時為599人,37年間增加了291人,增長94.5%。人口密度的增長速度在各自然區域中是最高的。
以縣為統計單位的全省各地理區域人口密度見表3-11。
江蘇省各自然區域人口密度
表3-11
地區別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1953.6 1964.6 1982.6 1990.6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黃淮平原 34855 10112108 12607529 18074667 20995545 315 362 519 602
江淮平原 13725 5968242 6440140 9144302 9795026 435 469 666 714
濱海平原 9307 2410788 2675256 2678293 3995733 259 287 395 429
長江三角洲 23403 13296090 15313466 19467833 20816278 593 654 832 889
西南低山丘陵 19128 5885721 7485700 10156018 11454230 308 391 531 599
注:①各自然區域是根據自然地理區劃并兼顧行政區劃(縣級)的完整性而確定的。各區包括行政區如下:黃淮平原包括徐州、連云港市所轄全部地區和淮陰市除盱眙、金湖外所轄全部地區及響水縣共3市19縣(市)。江淮平原包括鹽城市區、阜寧、建湖和除泰興、靖江、儀征外的揚州市所轄全部地區共2市7縣(市)。濱海平原包括濱海、射陽、大豐、東臺共4縣(市)。長江三角洲包括蘇州、南通市所轄全部地區和無錫市區、無錫縣、江陰市、常州市區、武進縣、泰興縣、靖江縣、揚中縣共4市19縣(市)。西南低山丘陵包括南京市、鎮江市(除揚中縣外)所轄全部地區和宜興、溧陽、金壇、儀征、盱眙、金湖共2市14縣(市)。
②各自然區面積合計為100420平方公里,小于全省總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
③1953年人口普查時,灌南縣、洪澤縣、金湖縣、響水縣、邗江縣、沙洲縣人口數缺,計算人口密度時,土地面積作了相應扣除。
資料來源:四次人口普查資料同表3-2;國土面積來自《江蘇市縣經濟(1991)》,中國統計出版社,1992年版。
版權所有:中共東?h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東?h地方志辦公室
地址:東?h牛山街道晶都大道1號縣行政中心A-916 電話:0518-87281909
郵箱:dhxszw@126.com 備案號:蘇ICP備13011393號
地址:東?h牛山街道晶都大道1號縣行政中心A-916 電話:0518-87281909
郵箱:dhxszw@126.com 備案號:蘇ICP備130113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