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id="8g4hx"></small>
<rp id="8g4hx"><ruby id="8g4hx"></ruby></rp>
<s id="8g4hx"><samp id="8g4hx"></samp></s>

  1. <rp id="8g4hx"><ruby id="8g4hx"></ruby></rp>

  2. <th id="8g4hx"><track id="8g4hx"></track></th>
  3. <legend id="8g4hx"><noscript id="8g4hx"></noscript></legend>

    您好!今天是 2022-11-4
    站內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通知公告
    《連云港地方文獻大辭典》征稿函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8-10 08:00:00

        為了充分反映連云港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累,一項宏大的文化建設項目——《連云港地方文獻大辭典》編撰工作即日起開始啟動。本辭典是《連云港藝文志》的延續和擴展,是一部更系統、更全面、更詳細地收錄古今記述連云港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社會、經濟、軍事、教育、人物、金石、文學、語言、藝術、科技、宗教、宗族等方面內容的著作以及地域性綜合類出版物的工具書。
           《連云港地方文獻大辭典》初步估算約150萬字,內容豐富,規模宏大。作為一部工具書性質的著作,我們將本著科學的態度,強調作為目錄所具有的實用性和工具性,將把文獻的歷史資料性和地方區域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展現連云港地情的豐富多彩。整理和出版這樣一部書是一個浩瀚工程,希望得到廣大專家、學者和作家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征稿內容和要求如下:
            一、收錄時限
           上古至2015年底。
           二、收錄范圍和內容
           1、連云港籍(當代作家以現行政區劃為準)作者及外省籍定居連云港地區的作者著、編、注評、?、增補、翻譯之書。外省籍未在本市工作或定居的作者,其著作主要內容涉及連云港地區的也酌情收入。
            2、我市行政機關、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民間社團出版的雜志和報紙,包括正規出版物和內部出版物。已經?囊苍谑珍浄秶。
            3、我市境內的反映政治、經濟、宗教、軍事、教育、文學、藝術、天文、水利、農業、鹽業等方面有史料價值的碑刻拓片。
            4、對有一定價值、一定影響的非正式出版的資料也酌情收入。如本市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學術團體所編印的各種文獻資料;有關本地區的地方志、鄉土志、山川志、行業志、地名錄等歷史性資料;以連云港市的地情和人、事、物為記述和研究對象的文史資料、人物傳記;以及宗譜、族譜、回憶錄、畫冊等。
            5、未出版但較為完整的個人日記(至少記錄時間一年以上)、工作日記(一個時期或一個專項)、信函、回憶錄等稿本。
            三、辭條撰寫要求
            1、每部著作、每份報刊、每份拓片文獻均為獨立辭條。每一辭條300-1000字。
            2、書籍辭條內容為:書名、題材分類、作者姓名、字數、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次、印數、內容簡介等,可加簡要點評。同時發送一張該書封面照片。
            3、報刊辭條內容為:刊物名稱、類別、創刊時間、終刊時間、歷任主編、辦刊宗旨、主要欄目、改版情況等。
            4、作者小傳內容為:姓名、字、號、性別、出生年月、籍貫、職業、職務、社會兼職、所獲獎項和榮譽狀況等,同時發送一張正面免冠照片。
            5、以單位名義編寫的書目,重點介紹書的內容。
            6、未出版稿本,寫清書名、題材分類、作者姓名、字數、寫作時間、內容簡介等。
            四、截稿時間
            2015年12月31日
            五、通聯
            地址:連云港市學院路水木華園C-2-1301
            郵編:222006           聯系人:崔月明
            QQ:1144212171     電子郵箱:cym_100@163.com
            手機:13905134255

                                                                《連云港地方文獻大辭典》編輯部

                                                                               2014年8月9日



                       《連云港地方文獻大辭典》辭條樣稿

     

             一、著作

            [道光]云臺新志
            地方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謝元淮修,許喬林纂。清道光16年(1836)郁洲書院刻本;抄本。
    道光十二年、十五年,兩江總督陶澍兩登云臺山,奏改票鹽之法,與僚屬題詠碑記極一時之盛,且其時去崔應階,吳恒宣《云臺山志》860余年,其間有關于國計民生的地方史料數倍于前,于是元淮乃聘喬林纂輯《云臺新志》。全書16門。卷首圖;卷1恭紀恩榮;卷2建置(山海形勝、仙名異同、郡縣沿革、裁復原委);卷3紀事;卷4山水(云臺山、云臺后頂及湖南諸山、湖北諸山、海中諸山、海、湖河浦泉、潭閘溝汪、堰壩、橋梁);卷6城村;卷7~8勝跡;卷9~10寺觀;卷11物華;卷12票鹽;卷13靈植;卷14金石;卷15藝文;卷16叢譚;卷17雜綴;卷18考證,卷末敘錄(舊志,自敘)。前有陳文述等3序,修輯銜名,凡例。云臺物產,向以食鹽為主,但晚清經營綱鹽的鹽商或挪用公款,或拖欠鹽稅,鹽價昂貴,私鹽增多,稅收大減。道光11年,陶澍奏準,只要交納一定稅款,不論士商,都可發給官票,允許運銷食鹽,書中特立《票鹽》一門,分上、下兩部分詳論此事。云臺山多古奇松,其睡松、蟠龍松比《洛陽伽藍記》建中寺之千歲古樹猶鼻祖之于遠孫,編者仿元劉大彬《茅山志》例,設立《靈植》一門,為前此云臺各志所無。崔應階《云臺山志》甄采逸文雖稱典博,但濫載詩序、壽序、榛楉不剪,此則嚴加篩選,“文以景附”。全書雖洋洋20卷,但詳而不雜,言而有據,是清代山志中一部創新之作。卷首圖凡26幅,皆“粲名列眉,便于披覽”,“足資濟勝指南”。山志評論家曾稱贊它“手持寸編,可賅全史”。

            [民國]贛榆縣續志
           地方志。四卷/王佐良修,王思衍、蔣夢元等纂。民國13年(1924)鉛印本。
    全書分4卷,卷1圖說、疆域、建置、山川;卷2民賦:戶口、田賦、徭役、解支、蠲振、鹽課、雜稅,學校:學宮、學額、學田(附名宦)、鄉賢、忠義、節孝祠、書院、義學,貢舉:進士、舉人、正貢、薦舉、壽榜、學堂、例選、封蔭,武備:警防、馬政、驛遞、兵事;卷3官師:表、傳、人物、孝義、文學、藝術、隱逸、寓賢,列女:節孝、貞烈、貞壽題名、節孝忠烈傳;卷4古跡:冢墓、金石、藝文、雜記;祥異、佚事。卷首附圖有縣境全圖、分圖、水道圖。由江蘇河海工程測繪所的兩名畢業學生、贛榆縣人吳岱生,管相思經過6個月的實地測繪后繪成。

            鄧演達年譜會集
            年譜。樊振編著。300千字。中國言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數5000冊。
            本書記錄了我國民主黨派開創者、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杰出的民主革命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鄧演達,1895年3月1日出生至1931年11月29日被蔣介石秘密殺害于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的全部歷程。年譜將數種資料會集為一冊,涵蓋了鄧演達殉難后80年“鄧演達年譜”研究的全部成果,并對各種年譜中的文字疏誤作了訂正,部分照片為首次公開,對鄧演達部分手稿進行首次釋讀。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李小寧教授作序,前進英才基金資助。

            中國農工民主黨歷史研究(1927—1930)
            農工黨史研究。樊振著。291千字。華文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數3000冊。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研究農工黨早期歷史的專著,全書以大量史料為基礎,對1927年至1930年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建的歷史情況,進行了詳細記述,展現了農工黨創始人鄧演達及一大批革命者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在大革命失敗以后,繼承和捍衛孫中山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組建第三黨,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歷程。農工黨中央辦公廳主任游宏炳作序。

              二、報刊

            《連云港文學》
            《連云港文學》雜志是由連云港市文聯主辦、《連云港文學》編輯部編輯出版,是連云港市目前唯一一本有國家刊號和國際統一書號的公開發行的文學期刊。該刊前身是《群眾文藝》!度罕娢乃嚒穭摽1971年,為內部交流刊物。連云港市革命委員會政工組主辦,劉國華任主編。1976年轉為市文化局主辦,改名《連云港文藝》。1980年由市文聯主辦,1982年第3期改為《連云港文學》。1983年,經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和江蘇省新聞出版局批準,公開發行,江蘇期刊登記證第112號,郵發代號28—89。從第3期起公開出版和正式發行,1984年通過郵局向全國發行。1992 年,由季刊改為文學雙月刊, 1998年,版本由原來的32k本改為16k本。至2005年12月共出版162期。。
    《連云港文學》辦刊宗旨:貫徹執行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放針,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開展健康的文藝評論,提倡探索創新和不同風格流派,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立足港城,面向全省、全國,以扶掖文學新人、培養港城文學作者為己任,促進全市各項社會事業的進步,推動全市文學藝術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連云港文學》主要發表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故事、民間故事、影視劇本、文學評論,以及本地作者的美術、攝影、書法、篆刻等作品。
         《連云港文學》歷任主編
          姓   名      任     期     時     間
          劉國華     1982年1月---1986年12月
          彭   云      1987年1月---1992年12月
          周維先     1993年1月---1997年12月
          劉暢征     1998年1月---2000年2月
          魏   琪      2000年3月---2005年12月
          楊   浩      2006年1月—2013年12月

           1995年,在江蘇省首屆“雙十佳期刊”以及優秀期刊評選中,由周明亮設計的該刊物從353家參評刊物中榮獲“江蘇省優秀期刊”以及“江蘇省期刊整體設計一等獎”第一名、期刊封面設計一等獎,從而跨入了全省期刊出版界先進行列。
    在江蘇省第二屆優秀文學作品評獎中榮獲小說一、二、三等獎各一項,報告文學二等獎一項,散文三等獎三項。獲獎檔次在全省各市名列第一方陣。
            1999年7月上旬,《連云港文學》再獲江蘇省第三屆優秀期刊獎。這是全省為數不多連續三屆獲獎的刊物,也是蘇北唯一獲此殊榮的文學期刊。
           1992年3月,張文寶、李驚濤在第一屆省委宣傳部舉辦的“全省文學報刊評獎”中分別獲責任編輯獎,1995年11月,張文寶在第二屆省委宣傳部舉辦的“全省文學報刊評獎”中再次獲責任編輯獎;2005年9月獲省“紫金山文學獎”編輯獎。
            1995年6月,在市文聯成立15周年、《連云港文學》雜志行刊100期座談會上,市委書記郁家樹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市文聯給獲得首屆連云港文學雜志“連云港文學獎”的作者頒了獎。

      三、作者

            樊振
           1972年5月生,東海牛山人,大學學歷。鑒真堂二十二世。白石嶺基督堂創辦人樊家樂牧師嫡曾孫,博望香煙寺方丈覺愛法師侄曾外孫,F為農工黨連云港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農工黨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東?h機關書畫家協會主席,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會員,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會員。東?h政協第八、九屆委員,農工黨連云港市七大、江蘇省十一大代表。個人藏書頗多,《鄧演達研究概覽》一書,對其樊氏圖書館(Fan's Library)有專題介紹。已發表《民主黨派代表性問題研究》《宋慶齡鄧演達海外籌組第三黨始末》《農工黨領導人提議策動福建事變》《毗尼中說白衣不得聞律》等研究文章30余篇,出版專著《鄧演達年譜會集》《中國農工民主黨歷史研究1927—1930》等。參與編著《中國農工民主黨與“福建事變”史料研究匯編》(農工黨中央2012年版),獨立承擔主體部分100千字。曾獲東?h首屆十大道德模范提名獎、農工黨中央前進論壇好文章獎、2007-2012年全國黨史工作先進個人。

            許喬林
            許喬林(1775-1852),字貞仲,號石華。祖籍安徽,生于四川樂山縣其父的任所。清雍正末年,其高祖許洪中、許德中兄弟倆棄文經商來板浦;其父許介亭做過乾隆年間的運河通判,著有《河防秘要》和《位卑言高錄》等書。許喬林排行第二,與其胞弟許桂林被時人譽為“東海二寶”、“板浦才子二許”。乾隆四十一年(1776),許喬林隨生母吳氏回板浦。喬林少年時即嶄露頭角,詩詞歌賦無有不通。嘉慶五年(1800),僅25歲便“客兩淮海州鹽運分司通判鄧鳴崗先生處授徒”;嘉慶十二年(1807),“鄉試,中第六名舉人”(《海州文獻錄》稱丁卯科亞元);嘉慶十七、十八年,(1812-1813)為郁州書院山長;二十一年(1816),又“館海州知州師禹門郡齋”;道光三年(1823)冬,48歲時出任山東平陰縣知縣,并且曾“以防堵功欽加京銜”。 
    許喬林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江淮學者,爭出其門”,他在任平陰知縣期間曾創辦“云門書院”。因為官清廉正直,屢遭同僚嫉妒,故而無志于功名,棄官回板浦,致力于教書立說。任過板浦“敦善書院”山長。許喬林著述豐富,尤以方志為名。與唐仲冕纂修了《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協助謝元淮纂輯了《云臺新志》20卷,主編《海州文獻錄》16卷、《朐海詩存》16卷,編纂了《票鹽志略》14卷、《東平州志》32卷,與海州族人許調同輯了《板浦許氏支譜》;另外著有《球陽瑣語》、《弇榆山房詩略》、《弇榆山房筆談》等數10卷。在多次登山觀海游歷中,云臺山石間也留下了他的許多詩詞文賦。對《鏡花緣》創作也有一定的貢獻。李汝珍在著作《鏡花緣》時,許喬林為其提供資料,成稿后,李汝珍還特地“送呈斧正”,并為其作了序言。

            劉清韻
            劉清韻(1841一1915年),女,又名淑曾,因出生時母親夢見觀音手持梅花,故又給她取了個小名叫觀音,字古香,號東海女史,海州中正場人。
            劉清韻出身于一個鹽商之家,她的父親劉蘊堂是二品封鹺商,家業最盛時有鹽池200座,土地200頃。富裕的家庭條件使她得到比一般家庭女孩更好的教育,當然這也和她父親的開明有關,“以稍聰慧,愛而教之讀”,加之她本人天資聰慧,很快就嶄露頭角。據說她一歲能言,二歲識數,三歲認字,四歲而能背唐詩、辨四聲,很早就表現出很高的天賦。六歲時,她被送到家塾和男孩子們一起讀書,到十二歲時,已是能詩善畫、在當地小有名聲的才女了。咸豐九年(1859),正值妙齡的劉清韻嫁給沭陽才子錢德奎。錢德奎,字梅坡,號香巖,多才多藝,是當地有名的才子,著有《談易》、《國學叢書》、《宋詞比較》等。才子配才女,這樁婚姻成為當地的美談;楹,兩人相知相得,生活很是美滿。他們經常在一起詠詩賦文,切磋技藝,并相互為對方的作品題詩品評,比如后來刊印的十二種小蓬萊傳奇卷首均標明“古僮錢梅坡香巖校訂”,劉清韻也為丈夫的書畫作品題了不少詩。劉清韻后來總結自己的這段生活,很是滿意,“來歸外子梅坡,又以筆墨相憐重,人生遭際,可云無憾”。在這種長時間優裕閑適的生活中,劉清韻創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有詩詞、散曲,也有戲曲,她還為自己的書房起了十分雅致的名字:小蓬萊仙館。其間值得一提的是,同治六年(1867),她隨丈夫南游杭州,在紫陽書院聽講,并與著名學者俞樾結下師生之誼。其后,她還隨丈夫到沭陽書院聽講,拜當地名士王詡為師。這些機會在當時對一個婚后的女性來講,是十分難得的,它不僅擴大了劉清韻的視野,對其文學創作當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晚年隨丈夫錢梅坡回沭陽鄉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沭陽遇大水災,劉清韻家被淹,有14種傳奇散失,僅存10種。
            劉清韻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萊仙館傳奇》、《小蓬萊仙館曲稿》、《小蓬萊仙館詩鈔》、《瓣香閣詞》等共24種。內容涉及街頭巷尾、農家井畔、官場逸事、民俗風情,故事曲折、文筆纖秀,地方色彩濃厚。 光緒二十六年(1900),俞樾作序的《小蓬萊仙館傳奇十種》由上海藻文石印社刊印。5年后,她的詩詞曲集也分別收入陳蝶仙所編的《著作林》刊印面世。但這時劉清韻夫婦的生活卻陷于困頓中,那場洪水不僅沖走了她的文稿,也沖走了她的家產,因生活缺少保障,她再不能像先前那樣安然地吟詩作畫了。俞樾得知劉清韻文稿失落的消息后,很是惋惜,曾希望她“將淹沒之十四種重寫清本,以成全璧”,但劉清韻此時已沒有重新寫作的條件和心情了。宣統元年(1909),丈夫因病去世,這對劉清韻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其晚年很是凄涼,生活窘迫,孤獨寂寞,全靠親友接濟維持,“算開門七件,依然無著。這景況,看將來怎好”,這正是其愁苦心境的逼真寫照。民國四年(1915),年已74歲的女才子劉清韻終于在貧困交加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正因為劉清韻在文學上特別是戲曲方面的突出成就,后世屢有文章評述,像譚正璧的《中國女性文學史》、周妙中的《清代戲曲史》都將劉清韻列專節介紹,《歷代婦女著作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戲曲志•江蘇卷》等大型辭書也都將其收入,列為專條,散篇的評價文章也屢屢見于報刊。近年來,由于研究者的努力,在劉清韻的家鄉陸續發現了不少珍貴的材料,如1987年,淮陰市文化局李志宏在劉清韻家鄉發現了民國間刊印的《沭陽縣錢氏族譜》,解決了學術界懸而未決的劉清韻生平、生卒年、名號等問題。1990年,李志宏又發現了民間傳抄的久已失傳的兩種劉清韻戲曲作品《望洋嘆》和《拈花誤》,這樣人們已能看到劉清韻的十四種戲曲作品,無疑,這對劉清韻的研究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凌廷堪
           凌廷堪(1755-1809)字次仲,祖籍安徽歙縣。祖母為板浦許氏,祖父死后,其父凌昌來板浦外祖許世貞家經營鹽業。凌出生在板浦,青年時曾習學經商不成,便發憤讀書,常與板浦的一些有名青年學者登山觀海,切文唱詩,如《云臺二十四景》、《登謝祿山觀!返。并作《辨志賦》以明其志。凌廷堪推崇江永、戴震之學,“淹貫百家”、“博通經史,尤精三禮及推步之學”。終于大器晚成,而且成就卓越。著有《禮經釋例》13卷,《通鑒翼胡》4卷,《元遺山年譜》2卷,《充渠新書》2卷,《校禮堂文集》36卷及《燕樂考源》、《陵陽讀余錄》等書。他的《杜經釋例》與《燕樂考源》成為當時的權威著作,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還盛稱之。
           乾隆四十八年(1783),凌廷堪游學京師,當時內閣學士、著名金石考據學家翁方綱見其撰述,大為賞異,翌年,凌廷堪在揚州與著名考據學家阮元相談并交為摯友,后又到開封在河南巡撫畢源幕府中任了短期幕僚,當年冬回板浦省親,于任板浦場鹽課司大使李汝璜家認識李汝珍。乾隆五十三年,再回板浦,受李汝璜之聘,開館授徒,李汝珍、喬紹僑、喬紹傅等均拜其為師。乾隆五十五年,凌廷堪35歲中進士,接著“中會榜第四,以歙縣籍舉京兆”。但他不愿為官,于乾隆六十年被任寧國府學(今安徽宣城)教授,移家住所。嘉慶十四年(1809)卒于歙縣,年僅54歲。

           馬仲殊
           馬仲殊(1900-1958),灌云縣伊山鎮人。幼時讀過私塾,民國4年(1915)考入江蘇省立第八師范學校。民國10年進入東南大學學習,積極參與新文學運動,用白話文作詩寫文。民國15年,大學畢業后到廣州嶺南大學任講師。民國16年參加創造社,在魯迅先生的支持鼓勵下,出版了處女作《周年》(自傳性質,創造社叢書之一)。民國29年他的長篇小說《太平洋的暖流》問世,曾風行全國。 
    民國29年起,馬仲殊長期在上海的中學和師范學校任教,一邊教學,一邊創作。著有短篇小說《三太爺》、《李星》、《屈服》、《京滬線上》、《邂逅》等;長篇小說有《兩難》、《一個中學生的日記》、《桃色的云》;譯著有《大地》、《兒子們》(美作家賽珍珠所作);文學理論有《文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小說作法大綱》、《中學生文學》、《中學生小說作法》等?谷諔馉幤陂g,擔任《前線報》筆政,以“老秀”筆名創作了詩歌、劇本。建國后,馬仲殊擔任上海市中學教師進修學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曾計劃寫作《魯迅傳》未成。1958年1月26日,馬仲殊病逝于上海,年58歲。其生平被《中國文學家辭典》收錄。

     

    來源:連云港史志網http://www.lygsz.gov.cn/a/tongzhigonggao/2014/0810/2672.html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桃色

    <small id="8g4hx"></small>
    <rp id="8g4hx"><ruby id="8g4hx"></ruby></rp>
    <s id="8g4hx"><samp id="8g4hx"></samp></s>

    1. <rp id="8g4hx"><ruby id="8g4hx"></ruby></rp>

    2. <th id="8g4hx"><track id="8g4hx"></track></th>
    3. <legend id="8g4hx"><noscript id="8g4hx"></noscript></legend>